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心动态 > 旅游推介

2023黄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|遇见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展播- 四川黄河流域图片展

来源: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发布时间:2023-09-01 20:42:52



(一)自然风光


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浩荡之势,经甘肃流入四川,在这里独特地貌的作用下,演变成婉转曲流,为若尔盖县、阿坝州阿坝县、松潘县、红原县和甘孜州的石渠县等5个县带来壮美的自然风光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09.jpg

石渠县地处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三江源头。长沙贡玛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源的腹心地带,是石渠县最具特色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12.jpg

莲宝叶则山位于阿坝州阿坝县,传说是格萨尔王征战的古战场。碳黑色的石头城堡屹立天地之间,是雄伟的奇峰异石世界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14.jpg

月亮湾最开始是从一个小小的月牙形状而得名,主要景观是黄河上游主要支流——白河水系,白河蜿蜒九曲穿越月亮湾景区,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,恰似一轮弯弯的月亮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17.jpg

黄河流经若尔盖县,在草原上逶迤前行,形成荡气回肠的“S”形大湾,被称为“九曲黄河第一湾”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19.jpg

地表钙化是黄龙景观的最大特色,长约3.6千米的黄龙沟、沟内遍布碳酸钙华沉积。景区面积700平方米,以彩池、雪山、峡谷、森林等著称于世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21.jpg

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,让九寨沟闻名遐迩的水景,是由地层崩塌、断裂或者冰川作用形成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23.jpg

大熊猫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,被誉为“活化石”和“中国国宝”。全世界野生大熊猫1800多只,80%以上生活在四川。


(二)民族风采


高原、雪山、草原、湿地汇聚,黄河不仅为四川带来了壮丽的自然风光,也为当地孕育出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。藏、羌、回、汉在这片土地和谐共生。


锅庄(真达锅庄)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真达锅庄是充满律动健康之美的传统舞蹈,藏民们在与大自然抗争和生活实践中,酝酿出了这样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歌舞文化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32.jpg

扎崇节是四川阿坝州阿坝县藏族特有的民间贸易节日,“扎”是陶器之意,“崇”是市场的意思,是由交易陶器为主要市场的大型交流会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34.jpg

在若尔盖大草原的藏族牧民心目中,马是一种神圣的动物,赛马也是一项神圣的大赛。来自草原各部的牧民们选出最好的马,选出最好的赛手,每年开春总要聚集,进行1000米、3000米、5000米和1万米的比赛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737.jpg

插箭节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和松潘县,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,在山顶垒起石堆或者其他东西,以便人们祭祀崇拜。在供品中,箭镞是最重要的一种,促成了插箭节的形成。供奉的箭杆根部削成箭头状,顶部绑柏枝,柏枝下面扎有三棱式彩色木板质箭羽,下面再缠哈达或者彩布条、羊毛之类。其形状似箭又像杼子,箭羽上绘有宝珠、白螺、吉祥轮等图案,并将箭用羊毛长绳绑在箭推上,同时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854.jpg

 “芒卓甲扎”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事件中,在马背上独创的具有民族风格的民间马术运动。中国三大名马之一的河曲马,体大协调,肌肉丰满,神骏威武,而红原县位于黄河上游,是河曲马核心分布区域,因此红原芒卓甲扎(红原马术)主要立足于河曲马的养马、驯马和马术技巧而形成的,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857.jpg

藏棋是源于藏区并流传至今的藏族民间娱乐竞技游戏,由二人分执黑白棋子布阵对阵,民间流传的藏棋最常见的有:国王棋、孜久棋、狼和羊棋等十余种。成方棋(久棋)主要流行于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。


多声部民歌(羌族多声部民歌)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主要分布于松潘县小姓乡,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。羌族多声部民歌是羌族中最古老的民歌及其演唱形式。它以二声部民歌为多,从情绪上分为喜悦性歌曲和悲歌两大类, 具有最原始,古老,无乐器伴奏的演唱表演形式,歌词内容丰富涉及小姓羌人的历史,季节,喜庆,祭祀,婚嫁,农事等方面,音乐古朴典雅,抑扬顿挫,奔放激越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904.jpg

羌族推杆,羌语称"勿勒叽叽"。相传在1000多年前,羌族受外敌侵犯,羌人屡战屡败,最后在白石神的帮助下打败外敌。庆功会上,白石神要奖赏有功的勇士们,但他们互相推让功绩,举荐工作难以完成。后来,白石神让勇士们进行"推杆"比赛,以此决定奖赏对象。后来这种推杆比赛便世代流传下来,如今主要分布于阿坝州汶川县、茂县及绵阳北川。

它主要有2种形式,第一种是推杆,参与人数为两人或多人。第二种是仰卧抱杆起,参与人数为2至3人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907.jpg

"羊皮鼓舞"在羌语中称为"莫恩纳莎"、"莫尔达沙"或"布滋拉",是"释比"在法事活动中跳的一种祭祀舞蹈,后演变为民间舞蹈,主要流传于四川阿坝州汶川县、茂县、理县等地区。由头戴插着野鸡翎羽和彩色纸条的金丝猴皮帽,手持铜响盘、神棍、彩旗等法器的释比领舞,其余舞者跟随其后,用皮鼓和响铃伴奏。整个舞蹈鼓声和铃声相交。动作敏捷,节奏明快,气氛庄严而热烈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909.jpg

羌族年,羌语亦称“尔玛吉”“日美吉”“日麦节”“羌族新年”“过小年”等。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州的汶川县、理县、茂县、松潘县和绵阳市北川县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912.jpg

羌族刺绣,亦称“羌秀”,针法主要有桃花、纤花、纳花、链子扣等数十种,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,多用棉线,图案题材主要源于自然。羌秀制品以头帕、花围腰、裹肚和云云鞋等服饰用品为主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914.jpg

回族花灯舞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回族花灯舞一般情况下迎新春和中秋节表演,主要分为“花杠、旱船、耍花灯”三个部分。


WeChat Image_20230901180917.jpg

主要分布于松潘县进安镇、进安乡以及松潘县其他回汉民族聚居区,土琵琶弹唱在民间流传很广泛,以往马帮在旅途中进行土琵琶弹唱表达乡情,青年男女居家围坐火堂弹奏土琵琶歌唱生活、表达恋情。土琵琶弹唱歌词内容广泛,既有南方的婉约,又有北方的诙谐幽默,包括爱情故事、历史传说、劳动生产等题材。